以下是一篇模擬范疇筆法的文章,延續他對「台灣學」(Taiwanology)的深思與全球視野,以2025年的世界局勢為背景,回顧並深化台灣學的意義。文筆延續原作風格:帶有觀察者的冷靜、論述者的推理,以及一點必要的歷史與世界感。(註記:2020年六月17日〔今日新聞〕范疇:亂世推「台灣學」 在國際找生存新藍海 https://youtu.be/ZaWYnurtX-A?si=jox-kJi9i1rXMP4z)
2025年,我重新思考「台灣學」
2020年,我曾提出兩個看似彼此獨立、實則血脈相連的觀念:「世界被台灣化了」(Taiwanized),以及「台灣學」(Taiwanology)已刻不容緩。當時還有人說,這是自我感覺良好、自我膨脹的論述。五年過去,2025年的今天,歷史給了我們更清晰的背景,也更冷靜的對照。
🌍 世界,真的台灣化了
不必等《經濟學人》真的出那一期「The World is Taiwanized」的封面,我們都已身歷其境。烏克蘭戰爭未止,中東火藥味不斷升高,南海與台海的軍機像天氣預報一樣每日更新,歐盟疲於調和立場,美國搖擺於全球警察與內政優先的兩難。各國的國策制定者,都在學著如何在兩個巨人之間,維持一口氣、一塊地、一點自主。這不正是台灣早已駕輕就熟、練到如呼吸般自然的求生技藝?只是,世界如今才知道,這種技藝背後,有血、有汗、有恐懼,也有文明與意志。
📚 台灣學,不再只是學問
五年前,我說「台灣學」不能再拖延,很多人還在想這是不是一門研究「台灣文化」、「台灣歷史」的統整科目。今天,我要說,那還太淺。真正的「台灣學」,從來不是為了讓台灣更懂自己,而是讓世界更理解自己正在走入的處境。這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對歷史角色的誠實回應。台灣學的核心不是民族、不是語言、不是地緣——而是一套關於壓力下如何內生自由、如何在夾縫中堅持制度選擇的「生存知識體系」。這套知識,不是想像出來的,而是七十年日復一日地過來的。有時像坐牢,有時像作戰,有時像做夢,但最終我們站著,還說話,還投票,還有不怕被笑話的公共辯論。
🛡️ 台灣,不只是個案,而是前哨
在2025的國際政治裡,台灣已不再只是中國問題的延伸。它變成了一面鏡子,一座預警塔,一個範例(不論你喜歡不喜歡)。從立陶宛到烏克蘭、從以色列到南韓,越來越多的社會意識到:生存在強權夾擊下,是未來長期狀態,不是短期意外;如何在這種狀態下保有價值與制度,就是最大的難題。台灣不是完美的答案,但它是現成的參考。
✍️ 台灣學,不能退化為自戀
我要提醒自己,也提醒支持台灣學的人:我們的出發點不能是「被看見」,而是「有價值」。如果只是想把台灣賣出去、被世界注意到,那麼我們只是另一種表演。台灣學不能是文化出口,而是一種世界生存對話的貢獻。不誇耀、不縮小、不做秀,也不自怨自艾。很多人曾告訴我,台灣人太小家子氣,談國際都是帶著自卑或自嗨。我們不能再這樣了。我們已經在第一線了。你不能同時站在第一線,又把自己當邊陲。
🧭 最後說一句話
五年前,我說「台灣學」要站在「從世界看台灣」的高度,而不是「從台灣看世界」的角度。今天我還是這麼說,只是要再加一句:世界正在走向台灣的未來,而我們自己不能缺席。
(本文完成於2025年10月。作者回顧五年前提出的「台灣學」構想,並呼籲以更謙遜、更自信的方式,將台灣的經驗昇華為世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