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范疇撰文 – 無印良國 2.0:當國界變成演算法

台灣若要繼續成為「無印良國」

一、國界的模糊與演算法的崛起
在 2025 年的世界裡,主權變得像一種延遲。
它仍在運作,但訊號微弱。國界依舊存在於地圖上,卻早已被雲端取代。
簽證的有效期限不再決定人的自由,而是伺服器的存取權限在決定誰能看見誰。
人類活動的疆域,已從領土轉移到平台。

在這樣的時代,台灣的存在再次成為一個隱喻。
它是一個仍有政府、卻被排除於主權序列之外的政治體。
在國際體系中,它被定義為「無」,
但在科技與文化的網絡中,它又處處可見。
這樣的存在方式,既像錯誤代碼,又像未來樣本。

十年前我寫過「無印良國」——
主張台灣不必以「被承認的主權」來定義自己,
而能以「良」來立國:良治、良能、良心。
那時,這句話還像一種願景;如今,它更像一場試煉。
 二、從「無印」到「被演算法印記」

當初的「無印」是一種拒絕:拒絕符號、拒絕品牌、拒絕成為商品。
但在 2025 年,拒絕本身也成了一種市場。
MUJI 依舊存在,但早已是全球供應鏈的一環。
「無印良品」成了有印的美學,極簡成了資本的語言。
這提醒我們:「無印」從來不是純粹的自由,
而是另一種需要持續自覺的狀態。
當品牌都在販售「無品牌感」,
國家也可能在販售「中立感」與「良善感」。

「無印良國」若只停留在姿態,就會被市場收編成意象;
若要成為行動,它必須不斷抵抗被定義。

演算法的力量,正在讓「被定義」成為日常。
它以溫柔的推薦、看似中立的排序,
為每個人製造一個「最適合的世界」。
我們的偏好被量化、意見被演算、價值被統計。
國家若無警覺,也會被馴化成平台——
一個維護穩定、輸出安全、模糊立場的服務供應者。

「無印良國」的挑戰,不再只是存在的正當性,
而是如何在被演算法統治的世界裡,
維持作為「人」的能動性。
 三、良治、良能、良心:無印良國的更新條件

在這個階段,「良」不只是道德姿態,而是一種基礎設計。
良治,是在資訊過剩下仍能保持透明的治理;
良能,是在技術競逐中仍保有人性尺度的能力;
良心,是在被數據化的社會中,仍能對痛感有反應的靈魂。

台灣之所以仍能被看見,不是因為主權被承認,
而是因為它還能對世界的苦難有回應。

從數位公民到公衛防疫,從半導體到人權外交,
它在一個失語的世界中,試圖用行動說話。
這樣的行動,也許微弱,卻真實。

它讓「無印」不再是空白,而是承諾。
它讓「良國」不只是理想,而是選擇。
 四、第三種台灣:從地緣政治到心靈地圖

如今的「第三種台灣」,已不只是「統與獨」之外的第三條路,
而是「國與非國」之間的第三種存在。

它不以軍事衡量安全,也不以主權衡量尊嚴。
它更關心:如何在超國家資本與區域威權之間,
維持一種不被同化的節奏。

在亞洲的地緣政治裡,台灣像一座浮島,周圍是強權的漩渦。
但它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浮」。
它不屬於任何一邊,
卻能在兩種引力之間,維持中立的張力。

「無印良國」不是去政治化,而是超政治化——
它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國」這個概念本身。
一個國家是否必須擁有軍旗?
是否必須被列入聯合國會員?
或者,它也可以是一個網絡、一種語言、一個共享價值的共同體?
 五、在AI時代,如何繼續成為「人」

人工智慧的崛起,讓主權問題進入另一層維度。
我們不再只是被誰統治的問題,
而是被誰演算、被誰定義、被誰遺忘的問題。

AI 可以比政府更快地分配資源、預測情緒、製造輿論。
在這樣的未來,國家的競爭不再是領土之爭,而是資料倫理之爭。

台灣若要繼續成為「良國」,
就必須在這個新戰場上守住人性。
它要證明:民主不只是效率較低的治理方式,
而是一種讓人仍能參與、仍能思考、仍能懷疑的制度。


在 AI 替代判斷的時代,
懷疑本身就是一種抵抗。
 六、結語:當世界被接管,仍要留下人的印
無印良國的精神,不是「無為」,而是「無印而有心」
它的力量不在於主權的宣告,而在於信念的持續。

或許有一天,國界會被量子網路取代,
政府會由智能合約執行,
歷史會被雲端自動歸檔。

但只要還有一群人願意相信:
「國家」不只是制度,而是共享的記憶與道德想像——
那麼,即使我們身處無印的時代,
仍能以「良」為印,以「心」為國。


那,仍是一個無印良國。

留言 Visitor Comments

{{ reviewsTotal }}{{ options.labels.singularReviewCountLabel }}
{{ reviewsTotal }}{{ options.labels.pluralReviewCountLabel }}
{{ options.labels.newReviewButton }}
{{ userData.canReview.message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