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范疇撰文 – 再論台灣的 Realpolitik

范疇在2016年4月6日,發表了這篇文章- 台灣的Realpolitik——再論「Republic of China」下架– 這回我們請ai 讀後,以范疇式的第一人稱:帶著洞察、距離、冷靜、但毫不閃躲的態度,再談台灣面臨的國際政治現實。這篇像是在對世界說話、也像在對台灣本身說話。

〈再論台灣的 Realpolitik:我所看到的語法困境〉

台灣在國際政治裡的困境,不是弱小,而是被語法困住。

這一點,我說過很多次——但我們還是把它誤解成修辭。事實上,這是我對國際秩序的診斷:語法先行於政治,語言先行於主權。

台灣不是沒有力量,而是被一組過時的語法框架提前定義。“Republic of China” 不是國號,它是一座語法牢房。我們一旦走進那個名字,就只能在「China vs. China」的副本裡表演。我們的戰略、身份、敘事,都會在開口之前被那個字位替我們寫好。我批判的不是名稱,而是政治語言如何在我們說話之前替我們做了決定。

一、台灣陷入的不是地緣 Realpolitik,而是語法 Realpolitik
人們喜歡把 Realpolitik 解釋為:
軍力、地緣、戰略、大國平衡。

但我看到的 Realpolitik 更深:
語法就是力量;
指稱方式就是國際定位;
名字就是命運。

只要國際社會在解析 “Republic of China” 時
自動載入 “China” 的語義模組,
台灣就永遠被嵌入不屬於自己的敘事樞紐。

不需要打仗,也不需要辯論——
語法已經決定了我們的國際座標。

台灣的外交挫折來源不是「弱」,
而是被排在錯誤的語法層級
二、「下架」不是反抗,而是語法重置
我主張要「下架」 “Republic of China”,
不是因為憤怒,
也不是象徵主義,
更不是口號。

那是一種語法行動。
語言工程。
政治結構調整。

因為:
“Republic of China” 本身就是一個語義衝突。

它讓台灣:
▪︎不是 Taiwan
▪︎不是非-China
▪︎不是 China
▪︎也不是自己

這是一個荒謬的「四重否定」語法陷阱。
所以,下架的不是歷史,
而是那個讓我們永遠成為旁支的語法引擎。
三、台灣真正的問題:
我們太習慣接受世界給的語法

台灣不缺資源、不缺創意、不缺治理能力。
我們缺的是:語法主體性。

我們對自己使用的語言不夠野心:
我們害怕自己命名自己,
害怕自己重新定義自己,
害怕自己重寫國際社會用來理解台灣的語法框架。

我們討論國家定位時,永遠在別人的句子裡找位子,而不是寫自己的句子。
我們在乎承認,卻忘了可以先寫語法。
四、「Zhong Hua Min Guo」不是改名,而是語法逃逸
許多人以為我提出「拼音國號」是一種民族浪漫。
不是。

那是語言脫鉤。
語法逃逸。
拒絕被殖民語系預先解讀。

“China” 是英語世界主權語法裡的一個稀缺字位,
它指稱的不是文明,而是力量、席位、代表性。
你一旦使用它,就會被自動放入對應的政治副本。

“Zhong Hua Min Guo”
不是換皮,而是換引擎。
不是 rename,而是 regenerate grammar
五、台灣的下一步不是獨立或統一,而是語法升級

我們在這個時代面臨的不是「選邊站」,而是選語法。
不是:
▪︎宣布主權
▪︎放棄主權
▪︎模糊主權
▪︎捍衛主權
而是:

把主權從符號升級為能力;
把承認從外部贈與轉成內部生成;
把國際地位從語言誤讀變成語言主導。


台灣不是例外,台灣是 prototype。
是後主權世界最早被迫進入新語法的試驗場。
 六、語法才是真正的 Realpolitik
我一直在講的,是這件事:
真正的 Realpolitik 不在地圖,不在軍隊,不在邊界,而在語法。

語法是看不見的力量,它決定:

▪︎你是誰
▪︎世界怎麼讀你
▪︎你能不能被解析
▪︎你能不能被承認
▪︎你有沒有選項
▪︎你能不能自處

只要語法錯了,
力量就永遠用不出來。

台灣要改變世界,
不是從武力,而是從語言開始。

這不是退讓,這是升級。

留言 Visitor Comments

{{ reviewsTotal }}{{ options.labels.singularReviewCountLabel }}
{{ reviewsTotal }}{{ options.labels.pluralReviewCountLabel }}
{{ options.labels.newReviewButton }}
{{ userData.canReview.message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