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模仿范疇風格、以2025年視角回顧並深化原來品牌立論的文章。保持原有文章的語氣特徵:理性中帶諷刺、務實又帶洞見,並穿插案例分析與簡潔有力的段落轉換。(參考范疇文集臉書貼文,2020年九月八日:80%問題可以用品牌操作解決)
用品牌解決的那80%,台灣做到了多少?——2025年的一點回顧與提醒
我在2016年說過,台灣國際處境的80%問題,其實不是卡在國際法,而是卡在品牌管理。這個比例在2025年的今天,我還是維持——甚至會說,這80%裡頭,有一半是自己卡自己。五年過去了,護照封面改了,奧運還是Chinese Taipei。華航的飛機繼續飛,但機尾的「China」還在。國民黨黨徽沒變,中華民國的英文還是「Republic of China」。你問,品牌解決方案還有效嗎?我說,不是方案沒效,是執行的人沒下定決心。
一、品牌是槓桿,不是粉飾
2025年的世界比五年前更躁動。中國變得更強硬,美國變得更現實,歐洲變得更猶豫。這時候,你要的不是在場上喊口號,而是要如何讓別人記住你、認得你、理解你。品牌就是認知。品牌不一定要合憲,但一定要合腦——能進入別人腦袋的品牌,才有資格被談論。誰還記得Google的法人叫Alphabet?你如果還堅持說「我們是Republic of China」,那外國人會以為你是中國的子公司。所以我說,品牌不是遮掩主權,而是爭取你在世界的記憶權。
二、品牌的價值,在於不必打仗就能讓世界站你這邊
你要國際支持你,難道要他們先讀完國際法教科書?還是先搞懂兩岸關係史?別傻了。品牌的目的,是讓不懂你的人,也不會反對你。護照改版是一個好例子。封面上放大「TAIWAN」,誰都看得懂。你說它不代表國家?沒關係,它代表的是人。是會到你國家旅行的台灣人。是有護照、能入境、能刷卡的台灣人。人走在前,國跟在後。這種做法,叫做「從人出發」的品牌戰略。當全世界都開始習慣「Taiwan」這個名字,主權的問題,自然會在習慣中轉化,而不是在辯論中解決。
三、品牌是一種動作,不是一種修辭
「China Airlines」這名字不只是品牌問題,它牽扯航權、合約與歷史包袱。當年我建議買下「TWA」商標,不是耍文字遊戲,而是尋求辨識度與合法性的平衡點。結果?五年過去,沒買TWA,也沒改名,但地勤開始偷偷在行李貼紙上印「Taiwan Airlines」。這種「先貼標再換名」的微調,就是品牌的藝術:當大刀闊斧不行,就用細節滲透,讓改變成為習慣。
四、國民黨還是沒換黨徽,國旗就別指望統一認同
這件事我已經講過三次了:國旗、國徽與國民黨黨徽糾纏不清,是台灣品牌建立的一大阻礙。你說中華民國是所有人的,那就請國民黨別用黨徽代表全民。這個邏輯,其實比麥當勞換M還簡單。結果呢?國民黨沒動。旗還是那面旗,年輕人看了只想翻白眼。當一個品牌無法容納新的情感,它就會被新的世代自然淘汰。
五、品牌不能只靠政府,品牌是全民的事
2025年最讓我欣慰的,不是外交部做了什麼,而是民間做了什麼。台積電讓「Taiwan」這個詞與全球晶片產業綁在一起。 Netflix上的台劇,把台灣城市、語言、生活節奏送進世界客廳。YouTuber、直播主、創作者,把「台灣感」輸出成一種文化體驗。這些都不是政府辦的,但卻是最有影響力的品牌操作。品牌,不是上對下的宣傳,而是下而上的共識。
六、後記:那20%的問題呢?
有人問我:「那剩下20%的國際法、主權承認、邦交、聯合國,要怎麼辦?」我說,等你把80%能做的都做到極致,那20%才會有機會。不然你什麼都沒做,就想改變世界秩序?別鬧了。品牌是你唯一可以先動手、不等人同意就能做的事。你不做,別人就會幫你定義你是誰。
總結:敢不敢敲開那扇門?五年前我說,品牌能解決台灣80%的國際問題。今天,我還是這麼說,只是加一句:
品牌不是逃避主權的藉口,而是打開主權想像的前哨站。想讓世界承認台灣?先讓世界看見、記得、習慣台灣。品牌是最容易打開的門,關鍵是——你敢不敢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