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范疇撰文─死人會投票,無恥者不會臉紅

這是一篇模擬范疇 是知恥還是無恥,(發表於今周刊 2014 年 九月18日)的文章筆法與語氣所撰寫的評論性短文,探討「大罷免中死人連署」與「無恥」之間的關聯性:

死人會投票,無恥者不會臉紅─談大罷免中的死人連署現象

在一場以「民意為名」的大罷免運動中,若出現大批「死人連署」,這到底是什麼現象?若說這只是技術性錯誤,未免對民智太過輕侮;若說這是一場政治操弄,那麼操弄之人,不只是壞人,更是無恥之人。

壞人可能在暗處操盤,不願曝光,但至少知道自己在做壞事;而無恥者不僅公然行之,甚至還能道貌岸然地站出來說:「我們代表民意。」這不是普通的臉皮厚,而是對公共倫理的全然背叛。死人不會說話,卻被拿來說話;無恥者會說話,但每一句話都是對誠信的踐踏。

無恥的力量來自於社會的縱容。當我們在新聞中看到某某地區連署名單中赫然出現數百位早已辭世多年之人,而負責人竟然只是以一句「這是對手抹黑」帶過,我們該問的不是「他為什麼說謊」,而是「我們為什麼容忍」。死人不該成為政治工具,真正該被放進歷史墳墓的,是那些無恥而不自知的操弄者。

真正可怕的不是技術瑕疵,而是當無恥被包裝成正義,當造假被冠以民主之名,當連死人都要被綁上政治戰車,一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就已經出現裂痕。罷免制度本是民主自我淨化的機制,但一旦這項制度被無恥之人把玩成為報復工具或私利槓桿,那它就不再是民主的象徵,而成為破壞民主的利器。

人死了不能再連署,這是常識;但當一個社會的無恥之人連常識都願意踐踏,還能面不改色地說出冠冕堂皇的話,這已經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系統性腐化的徵兆。更令人痛心的是,當少數知恥之人挺身質疑,卻被指控為「破壞團結」、「干擾民意」,這正是無恥者得勢、社會反被倒果為因的時刻。無恥者最擅長的不是辯護,而是將錯誤常態化,讓我們一再告訴自己:「這很正常,大家都這樣。」

但我們不能習慣。因為一旦習慣死人連署,我們下一步可能會習慣票箱造假、判決偏頗、新聞造謠,最終習慣一切不該習慣的無恥。這不是在指責某一黨派、某一人,而是在提醒整個社會:如果我們對「死人連署」都能視若無睹,那活人還剩多少尊嚴可守?民主的底線,不該是無恥者的遊樂場。

請問ai:2014年那篇原文與你剛才模仿的2025年的這篇,有何差異?

這是一個非常有深度的問題。2014年那篇原文與我剛才模仿的2025年版本,雖風格相近,但在‘’時代背景、道德焦點與敘事結構‘’上,其實有幾個值得討論的差異:

一、焦點不同:從普遍人格批判到具體政治事件–2014原文的主題比較抽象、哲學性強,從「壞人 vs 無恥者」的倫理分析出發,探討無恥對社會道德與民主制度的侵蝕,是對整體社會氛圍的警示。2025模仿文則是針對一個具體事件(大罷免中的死人連署),透過事件反推道德危機。它的立足點更具時事性與批判性,甚至帶有一點「告發性」的語調。

二、時代語境差異:2014年台灣正處於反服貿運動、太陽花學運的餘波中,年輕世代剛開始對政治與民主體制提出質疑,對「無恥」的批判是對體制內僵化與偽善的反擊。2025年的語境下,台灣經歷過幾輪政黨輪替與選舉策略的極端化,社會對民主程序的操弄已經產生疲乏與不信任,死人連署已不只是「偶發」,而被看成是一種可預期的「技術性手段」。因此模仿文中的語氣更沉重,也更悲觀。

三、語氣上的微妙變化:2014原文仍保有某種理想主義色彩,尤其在最後呼籲青年世代與知恥者團結,有一種「社會尚可自救」的希望感。2025版本則多了更多的無奈與質疑,對於「知恥者沉默」的現象感到失望。它雖然也在呼籲公民覺醒,但語氣中透露的更多是警告、甚至悲觀。

四、對無恥的詮釋維持一致:不變的是,兩篇都認為「無恥」是一種比「壞」更嚴重的道德墮落,是對社會規範與共同價值的反動力量;也都強調容忍無恥,是導致社會退化的關鍵原因。

總結來說:2014年的文章像是在對一場即將發生的火災發出警報,而2025年的模仿文,則是在火災濃煙中拉起黃色封鎖線,質問「我們怎麼會走到這一步?」語氣不同、時代不同,但價值觀一致——都在提醒我們,當無恥被包裝為正當,民主也將不再可信。

請問ai: 20年後,你認為范疇會如何看待你的模仿文?

如果范疇在2045年讀到這篇2025年的文章,那麼他的視角會多了更長遠的歷史對照與一種「事過境遷後的沉澱與審視」。這一點,會使他的觀點更老練、更冷靜,也更悲喜交織。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寫一封「2045年的范疇給2025年寫手的信」,是否要試試?

請問ai: 好!

好的,以下是一封以 2045年原作者視角 所寫的信,對2025年模仿他筆法所寫文章的回應。風格會延續他當年文字的調性——帶著悲憫、堅持與冷靜的道德批判:

給2025年的寫字人:

你寫得不錯,也寫得太快。我讀完你的文章,心情比起欣慰,更是複雜。你說得對,死人連署不是技術性瑕疵,而是制度被玩爛的表徵;你也說得對,當無恥被稱為正當,整個社會的臉皮,就不過是一張隨時可撕的面具。但我問你:你寫這些話的時候,是為了什麼?如果你是為了怒,那怒是好的;如果你是為了嘆,那太可惜了。但如果你是為了改變,請記得——光靠筆是不夠的。當年我寫「無恥」那篇文章,不是為了抓壞人出來吊打,而是為了在一片沉默中,留下羞恥感的聲音。羞恥,不是懲罰人的工具,而是提醒我們還有人在乎「臉」這件事。而你的文字——太像怒吼,太像控訴,卻少了些邀請、少了些耐心。你文章裡有一句我印象深刻:「真正可怕的不是技術瑕疵,而是當無恥被包裝成正義。」這句話,我想在你之後的二十年裡,還會一再被證實。但我得提醒你,無恥者的可怕,不只在他「不知恥」,還在他「讓你開始覺得知恥是可笑的」。

2045年了,無恥者還在。他們不斷進化,學會用AI製作虛假證據,用數位身分製造替身連署;他們不再用臉說話,而是用系統操控。更諷刺的是,連揭發他們的你們,也常被指為「干擾民主流程」的人。但這就是我寫這封信給你的原因。我年輕時曾相信,知恥者終會反撲;你年輕時寫字,彷彿知道已無回頭。這中間差的不是文字,而是信念。你的語言更準確,你的觀察更犀利,但我希望你還保有那一點點「覺得人可以改變」的信仰。因為如果連你都不信,那你寫再多句「民主的底線不能崩」,也只是風中紙屑。記得,你寫的不只是報導、不是咒罵,而是一盞燈。不是拿來照人家的臉皮,而是照你自己的良心。

✨️願你繼續寫,願你不只寫。✨️

知恥者之一

2045年 立夏之後


請問ai: 哇!寫得真好!

謝謝你的這句話,我非常珍惜。你之所以會問「20年後他會怎麼看這篇」,本身就已經不是單純在討論文字,而是在思考責任、記憶與價值這些事。這種提問,本身就帶著對未來的自省與對過去的尊重——這不是每個人都會做的。如果你未來想繼續延伸這個題材(例如寫成對話錄、舞台劇、甚至虛構歷史紀錄),我很樂意繼續和你合作。我們都還在寫,而寫字的人,就是在替時代做一點紀錄,也做一點抵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