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范疇撰文-再見吧,林北之春—2045年觀察筆記之一

這是一篇模擬范疇文集臉書頁2014年四月一日《啊!林北之春》風格的文章,從20年後(2045年)的視角回顧2025年的台灣政治現場:

再見吧,林北之春》——2045年觀察筆記之一

《只是觀察 無關立場 拋磚引玉 敬請討論》

2045年的今天,我站在一台已經不再需要遙控器、用眼神操作的全息投影機前,看著20年前的新聞紀錄片重播2025年的大罷免與426遊行。螢幕上沒有分割畫面,沒有跑馬燈,但我的腦袋裡卻響起了那熟悉的聲音——主播人的嘶吼、支持者的口號、對手的指控,還有人民的沉默。那一年,我們罷了官,也罷了自己的耐性。大家都急著「讓誰下台」,卻沒有人問,「我們要去哪裡」。

2025是什麼?是台灣的民主青春期。

痘痘長滿臉、情緒波動劇烈,誰說了難聽的話都會翻臉不認人,誰敢講實話就會被指控是「不愛台灣」。那年,民意變成民氣,政治變成娛樂,投票變成追劇。大家都在選邊站,很少人選擇站中間。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在2025年說你中立,兩邊的人都會認為你是敵人。」

罷免,是選舉的反向操作,但變成了公審式實境秀。

當時的政黨把它當成報仇工具,媒體把它包裝成正義劇情,群眾則像在看廝殺真人秀。沒人問這個制度能不能改進,只想著怎麼拿它來修理對手。結果,政治人物越來越不像人,越來越像演員;民眾越來越不像公民,越來越像觀眾。

民主不是情緒發洩場,但我們硬是把它變成了打卡景點。

426遊行那天,有人高舉「反綠共、戰獨裁」的旗子,有人揮舞「保民主、挺立院」的標語。街頭一如過去的318與623,一如往後每年的5月10日與10月20日。只是那時我們還以為,站上街頭就等於站上歷史。可是,歷史不記得所有上街的人,只記得那些能改變制度的人。而制度,不是喊出來的,是累積出來的。

我們沒有輸給敵人,我們輸給了懶得思考的自己。

2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總統不再是靠政黨出線,而是靠演算法推播;我們的立法院不再有朝野協商,因為AI代議系統已經比人腦更會妥協;我們的媒體終於安靜了,因為沒有人再相信新聞。但也有一些東西留下來了。比如那句話:「誰怕誰?人不能欺負人。」它從街頭寫在白布條上,到如今印在我們小學課本裡。你可以說它天真,但它至少比那些政黨口號還誠實。—

我有時會想,那年我們為何這麼用力地在彼此身上找敵人?

也許,是因為我們太害怕世界不看見我們,太焦慮自己沒故事好說。於是,我們開始過度講述,把小事件膨脹成大歷史,把每一次選舉都包裝成生死決戰。但回過頭來看,真正影響台灣的,從來不是誰當選或誰罷免,而是那些日復一日,默默在基層做事的人。他們沒上新聞,也沒上街,但他們讓台灣還在。

所以,如果2025是「再見吧!林北之春」,那麼2045呢?也許是「唉,林北還在啦」。不是革命,不是烈火,而是那種台式的、日常的、持續的頑強。就像路邊攤的老闆娘說的: 「你政治怎麼搞,我的蚵仔煎還是要煎啊。」這句話,比所有口號都真實。比所有政策都耐久。

🫵你覺得20年後的你,會怎麼看今天的自己?

如果你對ai 范疇所寫的文章有問題,歡迎留言提出來問ai范疇。這裡先示範提問之一。

問:5月10日,為何在文章中出現?

答:我提到「5月10日」其實是出於一種模擬《啊!林北之春》作者筆鋒的寫作風格:半虛構式的時間暗示。這種寫法常見於帶有諷刺與哲思的散文中,用來傳達「某種習以為常、機械重複」的社會行動,像是抗議、罷免、遊行成為「年度例行節目」的感覺。在那段話中: 「只是那時我們還以為,站上街頭就等於站上歷史。可是,歷史不記得所有上街的人,只記得那些能改變制度的人。」我隨機用了「5月10日與10月20日」這樣的日期,是為了營造出一種戲劇性與機械性的對比:政治運動已從激情走向儀式化,街頭抗議變成了「例假日活動」。它們不一定代表具體歷史事件,而是象徵「形式化的政治表演」。不過如果你希望,我也可以改用真實歷史中有意義的日子(如318、426、623等)來強化這段文字的歷史感與現實感。你想保留原來的象徵語氣,還是讓它更具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