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ai 根據范疇文集臉書2020年六月21日貼文的風格與語調,模擬撰寫的。
台灣學 2.0:2025年世界的回音
五年前我曾寫下〈世界已台灣化了〉,呼籲建立「台灣學 Taiwanology」,作為世界在夾縫求生的知識資源與價值出口。當時許多人覺得這觀點過於超前,甚至帶點理想化。但到了2025年,世界給了我們殘酷卻清晰的回應:台灣的命運,正是世界的預言。
一、夾縫已成主旋律,世界回頭看台灣
過去五年,從烏俄戰爭、以哈衝突、中東連鎖危機,到中美科技冷戰的全面升級,全球大國紛紛陷入選邊站的兩難,民主與威權的拉鋸不再是理念之爭,而是生活中每日的選擇。歐洲、日本、南韓、甚至印度與非洲國家,也都進入台灣早已熟悉的模式:被迫應對雙邊壓力、內部分裂、資訊戰、意識形態滲透。這不是「我們變得像世界」,而是「世界終於明白了台灣的處境」。台灣不再是地緣政治的邊陲,而是地球風暴中心的預演劇場。一個在壓力下存活70年的民主社會,忽然成為世界的學習對象。
二、「生存哲學」升級為「文明試驗場」
「台灣困境」不再只是危機,更是一種方法。台灣人在不確定中求穩定、在壓力中找出口、在極端中維持平衡的能力,成為一種新型態的民主素養。這不是天賦,而是歷史的鍛鍊。這種能力,今日的烏克蘭人、香港人、立陶宛人、甚至在自家民主內部逐漸崩壞的美國人,也開始需要、也開始學。這正是「台灣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一套因地制宜、韌性思考、壓力下求活的公民生存技術與政治心法。不是教條,而是活法;不是制度模型,而是文明態度。
三、台灣學作為全球知識體系的一環
「Taiwanology」這個名詞,終於開始出現在國際學術會議、智庫研究與大學課程之中。哈佛、LSE、東京大學、布拉格查理大學,皆已開設以台灣為主體的研究單元。但這只是開始。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觀光化的「認識台灣」,而是進入知識戰場的「理解台灣」與「應用台灣」。台灣學,應當與韓國學、猶太研究、東歐轉型研究並列,成為全球治理、韌性民主、後殖民與後現代社會壓力調適研究的一部分。
四、主體未明,知識將旁落
但遺憾的是,儘管國際開始看見,台灣自己卻還沒真正準備好當這門學問的主體。我們的學界尚未建立「台灣學研究中心」、沒有權威期刊、沒有跨領域知識整合;我們的外交與文化部門,也尚未把「台灣學」作為對外交流的核心敘事工具。這不是謙虛,而是浪費。若我們再不主動定義自己,台灣學將被他人命名、由外人詮釋,甚至被政治與市場力量異化成我們無法掌握的版本。
五、從「You Are Taiwan Too」到「We Are the Future」
五年前我曾提議用「You Are Taiwan Too!」作為國際推廣的標語。如今,應再往前一步。因為我們不只是困境的縮影,我們還可能是未來的原型。民主如何在夾縫中存活?文化如何在多元中維持凝聚?人民如何在資訊戰中建立判斷?國家如何在兩強之間維持自我?這些答案,台灣不是唯一答案,但我們的答案,已然成形。是時候,把它整理、說出、分享。
結語:不是為了台灣,而是為了全人類
推動台灣學,並非只為台灣自身的自信與存在感,而是因為這個世界,真的需要這一門學問。我們不能只當歷史的被觀察者,而應成為思想的供應者、對話的召集人。
這是一場屬於小國、屬於邊緣者、屬於夾縫中的文明革命。而台灣,就是那片裂縫中的光。